最后,吴敬琏引用北大教授周其仁的话说:为什么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原因是我们在探索未知,政府绝对没有这个能力知道未来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土地等等资源都已经不再廉价,劳动力价格也已经上了台阶。……纯粹私营的工商业不但逃不了苛重的官税,而且还难免遭到层层官僚的勒索。

很明显,权力+市场过渡性体制是改革走到半道上的产物,当然,也可以认为它是权力利用市场发展经济的产物,但无论如何,由这一过渡性体制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上述经济机制,不可避免地具有不可持续的性质。更严重的问题是,民间经济随时可能受官方政策波动影响而覆灭,就算是前一类民企亦不能幸免。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效益已经消失,改革的帕累托改进已经用完。这三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在客观上弥补了我国过渡性体制缺陷,并在其能够发挥作用的有效空间和有效时间内,迅速推动我国经济连续迈上几个台阶。因此,很难想像,作为一种过渡性体制,权力+市场体制能够继续通过粗放式简单重复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增长。
著名学者吴敬琏对此说得很清楚,他说,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实际上是一种既包含有新的市场经济因素,又包含有旧的命令经济传统东西,既可以前进到较为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也可以退回到命令经济,甚至蜕化为国家资本主义乃至权贵资本主义的过渡性体制。这真像童话故事里的情节,主人公偶遇仙人,仙人交给他三件宝物,但每件宝物均用一次后失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制度、机关事务管理体制等关系政府自身建设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省直管县改革等。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建立科学合理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等为重点,深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体制改革。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之前,都应对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进行审慎评估,确保不影响社会稳定。进入专题: 经济体制改革 。

改革攻坚,坚在何处?坚在那些利益集中和影响重大的领域。因此,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第二,改革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性更加凸显。七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2011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十二五时期的改革工作做出全面部署.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中央关于2012 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在保持稳的同时.还要在推动进上下工夫。围绕建设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小型金融机构,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走出去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等。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改革和完善增值税、消费税、房产税、资源税等税收制度,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此外,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亟须加快金融体制、垄断行业等方面的改革,靠打破垄断、放开准人、公平竞争、高效服务,来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动力和活力,激发人们创业、创新、创富的热情。
按照《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顺利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性更加凸显。可以说,都是必须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办法来破解发展难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国有农场林场林区管理体制、水利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如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劳动纠纷、社会保障、环境污染、非法集资等引发大量矛盾,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第一.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引领性更加凸显。比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面,成都市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等改革.实现了全方位的制度创新。
一个国家,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阶段迈进,通常靠一般要素红利,如资本投入、技术引进、人口红利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范围不同,表现形式各异,但背后都有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因此,只有用改革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改革的手段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才能真正纾缓社会矛盾。
离开了进而单纯求稳,就可能在四平八稳中丧失机遇,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等根本性、基础性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第四,基层创新实践对全局改革的驱动性更加凸显。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六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对于着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化解潜在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着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主要表现是: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和成本高的严重生存困境;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融资,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垄断行业改革的进展如何,直接影响着公平市场秩序的建立和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效,、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注意到了产业空心化的危害,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都在积极发展实体经济。
把深化改革放到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垄断行业改革,已成为一个久拖不决、亟待突破的方面。
从今年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这六大任务看,抓改革处于关键地位,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第三.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攻坚性更加凸显。
各地在改革试验过程中,遇到一些现行制度阻力。从大的发展阶段来判断,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走出了商品短缺时代:以跨入新世纪为标志,也基本走出了资本短缺时代:而现在主要短缺的是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十是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加快研究城镇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实现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等。下一步,我国向中高收入阶段迈进.要靠制度红利,靠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力量。
2012年,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改革的新突破。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5月,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九是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